a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图片新闻

抗击疫情,电院人在行动

[ 2020年4月23日 ]

    为响应习总书记将新冠肺炎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的工作要求,为打赢疫情防控战争提供科技支撑,自疫情发生以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发挥产、学、研、医相结合的优势,利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抗疫贡献电院人的力量。

    一、苏剑波教授——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


在疫情防控中,消毒是有风险的。这个关键时候,沪产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挺身而出。这款由我院自动化系苏剑波教授研究团队与灵至科技联合推出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目前已开始在武汉、上海等地进行临床应用。据介绍,该款消毒机器人将过氧化氢设备与机器人相结合,在机器人内部装置消毒系统产生消毒气体,而且在无人环境下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还可以模拟人类自由移动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严重区域,减少因为消毒而造成消毒人员感染传播的可能。与真人消毒相比,它不仅工作效率更高,更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与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郭逸——高效智能消毒机器人ALPHA

我院自动化系郭逸老师团队专为消毒防疫研发了一款高效智能消毒机器人ALPHA。ALPHA采用电动喷液,噪音低,无需燃料,可搭载多种消毒介质,适应不同工作场景。ALPHA可携带1600毫升消毒液,能够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基于无线通讯技术,ALPHA可进行视距操作,还能结合4G平行驾驶套件和360°高清双摄像头,实现无距离操控和图传距离限制,真正实现无人化操作。同时,ALPHA应用了多关节机器人技术,极大提高了消毒机器人工作灵活度和空间,真正做到针对性的定点消杀。

 

    三、俞凯——疫情防控智能语音机器人

伴随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增加,返程潮的开始,社区的防控管理压力不断增大。我院计算机系教授俞凯在智能客服外呼系统基础上,针对疫情防控定制快速外呼对话逻辑和话术,研发出疫情防控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AI)技术,结合新研发的疫情排查对话逻辑和话术,机器人根据设定拨打时间“一对一”外呼,在自然的问询对话中,还适时“善意提醒”,向社区居民主动宣教疫情防控知识,遇不适居民还会提醒就医。机器呼叫的访谈结果还能实时生成报表反馈给服务单位,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的负担。

 

 

 四、 崔大祥——气溶胶样本采集设备、检测试剂盒、急速检测卡

 为积极响应 “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工作要求,我院崔大祥教授攻关团队联合国家纳米工程中心及有关优势单位,开发了气溶胶中病毒的采集设备及配套核酸提取与RT-PCR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验证,符合率为95.7%。利用多年层析芯片的技术积累,自主开发出抗击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纳米金或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新型冠病毒(COVID-19)急速检测卡。该产品操作方法简捷易行,只需采指尖血滴入试剂盒,即可随时随地完成检测任务;检测后,只需5至10分钟即可获得新冠病毒的感染结果。该产品的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医院临床上的需要,也是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对企业复工、学校复课、公共活动等较大规模人群进行鉴别的首选自行检测方法。


     五、丁晓伟——肺炎CT智能系统、皮肤病智能问诊系统

          疫情期间,我院电子系丁晓伟教授带领团队联合体素科技仅耗时两周打造出胸部CT多病种AI辅助诊断系统(肺炎特别版),并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使人工智能系统识别肺炎的敏感性达到95%以上。系统同时还能在肺部,检出结节、磨玻璃斑片影、条索影、肺气肿肺大泡等病灶;在肺外,则能检出肝、胆、肾区域的囊肿、结石等病灶。在此次“抗疫”过程中,该系统为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一批医院进行了紧急升级,为院内住院病人的筛查和防控院内感染,保护医疗工作者起到了重大作用。

 

 

疫情来袭,医院部分科室关闭,人们也尽量避免造访医院以防院内交叉感染。互联网问诊成了代替常规门诊面诊的有效方式。丁晓伟团队瞄准疫情期间居家市民的需求,与腾讯健康等平台合作,于20201月上线了皮肤病智能问诊系统。只需拍一张有症状的皮肤照片,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传给医生诊断,十分便捷。目前,这个系统已能识别150多种皮肤病,病种覆盖率达到95%。在微信里打开“腾讯健康”或“体素肤知汇”小程序,上传照片,它就能给出自查意见。疫情发生后,国内互联网诊疗需求激增,“腾讯健康”皮肤AI自测的日均用量达到20万人次,目前累计用量已达到500万人次,预计全年将超过2500万人次。

 

 

 

访问数量: